风好正扬帆 破浪终有时——湘西职业技术学院系列报道之三
风好正扬帆 破浪终有时
——湘西职业技术学院系列报道之三
若不是楼上楼下的格局提醒着记者这里是实验室,此情此景还真让人有种置身于一个现代化工厂的错觉:机器的轰鸣声、忙忙碌碌的身着工作服的人们、装配线间整齐排列的加工零件。一层楼一层楼地看过去,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平面磨床、线切割机、注塑机等等一应俱全,总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拥有大大小小12个实验室,这就是湘西职院机电工程系实验实训楼。但凡来过这里的州内工业战线的技术人员都惊叹于实验室的高精尖设备,这里设施的自动化程度甚至远远地超过了很多企业用于实际生产的机器。如今,机电工程系的师生们更加忙碌了,因为在2009年该系作为全省唯一的高职教学系部荣获了国家重点数控实训基地资格,而因此获得的财政部支持的价值440多万元的生产型数控设备目前正在落户校园。
走进机电工程系,“技能为本、知行合一、服务社会、工业兴国”的专业办学理念如春风般迎面扑来,实验室、教学车间、教室内悬挂的横幅和警句无一不在诠释着这一理念,师生们刻苦钻研的身影和热烈讨论的场面无一不在洋溢着办好精品专业的激情。建系五年来,该系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推进产学研结合,率先在我州开展订单式培训,开拓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为我州乃至全国各地的企业输送了大量技能应用型人才。
产学研结合 实现校企双赢
职业教育实施产学研结合,是教学、科技同经济结合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正是机电工程系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践行“技能为本、知行合一、服务社会、工业兴国”的专业办学理念的体现。
自建系以来,湘西职院机电工程系就一直在以多种方式开展校企合作,目前,已有多家挂牌的实习实训基地。其中具有标杆意义的是2010年10月25日,机电工程系与吉首长潭泵业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吉首市长潭泵业有限公司是以机械加工和水泵模具生产立足市场的一家新兴民营企业,该公司产品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需求,但生产环节所需的关键轴承在州内没有任何企业可以提供,故只能采用人工打磨的方式生产,极大地耗费了成本和时间,造成产品无法满足市场、客户空等货源的尴尬处境。该公司董事长在参观机电工程系数控基地时,了解到基地先进的数控机床可替代人工打磨,而且精密度极高。便找到系里的负责人,表达了想合作的强烈愿望,双方一拍即合,走上了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快车道。
长潭泵业利用机电工程系的设备资源和人才实力,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技术难题。而机电工程系的师生得以深入企业参加顶岗劳动和具体项目设计,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教改重操作 成果丰硕显著
我州是一个老少边贫困地区,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通过20余年的国家扶贫,全州基本形成了以矿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传统烟酒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作为湘西职院的工科系部,机电工程系注定是要在这一领域初试身手。
为适应社会需求,自2006年以来,机电工程系相继开设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汽车运用与维修、供用电技术等九大专业。
2007年,机电工程系根据自身特点和行业需求,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模块式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将传统科目分解为符合实际运用的多个模块进行教学。例如汽车维修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首先传授汽车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囫囵吞枣般地受教,然后转入实际操作,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大概为6:4。而模块式教学彻底打破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将汽车有机地分解为发动机模块、电子电路模块、制动模块等分别讲授,老师直接将配件带到课堂,学生直观了解汽车内部各个关键配件运转、故障和维修情况,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演变成3:7左右。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直接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水平,能够比以往更快速地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相比传统教学方式,学生能更加适应汽修行业对员工的要求。
花香引来蝴蝶舞。机电工程系教学改革成果直接引起多家企业的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突出的毕业生也得到了市场青睐。企业纷纷派人直接进校挑选人才,汽修、模具、供用电等热门专业毕业生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品尝到改革胜利果实的机电工程系应时而动,再次与企业开展合作并适时地提出“订单式培养”。
浙江省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知名的一家化工化纤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因为地处沿海,劳动力市场价格混乱,技术人员少之又少,缺乏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负责人听闻湘西职院机电工程系在培训专业人才方面很有一套,便专程赶赴湘西。通过考察,公司负责人坚定了与学校合作的信心,从系里选拔出30多名优秀学生,专门进行“订单式培养”。协议中,企业担负了学生的生活费用,并承诺学习结束后可直接进入该公司工作。该系则根据企业要求,对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强化教学。“订单式培养”不仅为学生完全解决了生活就业的后顾之忧,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记者调查,机电工程系第一批“订单式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已凭借专业和技术优势在公司内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少人担任了车间主任、生产部长等重要职务,年薪均逾5万元。
众多企业对湘西职院机电工程系毕业生可谓高看一眼,据记者了解,为了在人才竞争中抢占先机,大汉集团、宗南汽车等知名企业已与学校开展合作培训。成功实施教学改革使机电工程系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抢先一步,独占鳌头。
零距离对接 技能服务社会
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该系不忘服务地方经济,在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积累了实际操作的经验。
在采访过程中,机电工程系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远程教育模式引起了记者极大的兴趣。
以往,为了拓宽就业渠道,了解行业动态或是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机电工程系多次委派教师深入企业内部甚至入驻工厂车间进行实地指导,但如果老师课程较忙,就只能推迟去企业的时间。这样一来,学院错失了不少介绍就业的机会,企业的顺利生产也受到制约。但一次小小的事件,改变了这一状况。
2008年,浙江景胜电力设计院设计人员遇到了一项技术难题,主持项目人员中正好有一位是湘西职院机电工程系的毕业生,众人苦无良策之时,这位毕业生想到了向母校老师求助。于是他联系到曾经的专业老师,将设计图中的难题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回学院。在老师的热心帮助下,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这一事件顿时给了机电工程系负责人一个启示,现代化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如何通过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帮助毕业生实现再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为企业进行服务,成为系部的一项重点工程。如今机电工程系远程教育模式已日趋成熟,任何从机电工程系毕业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享受到专业知识再教育和不断向老师请教的机会,而拥有这些毕业生的企业也相当于拥有了毕业生背后强大的技术团队,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
正是由于机电工程系树立了热忱服务的信念,老师们在做好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专业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花垣县电力公司就是在该系师生的无偿帮助下,仅仅花费一天时间就圆满完成SF6断路器水分测试,节约了大笔资金;大龙洞水电站也是在该系师生的无偿帮助下,进行了油开关水分测试,保证了电站的正常运行。
帆已扬,风正好。在工业这片汪洋大海中,记者深深相信,湘西职院机电工程系这叶小舟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必将乘风破浪,驶向更深更远处。
本报记者 符晓鸣 通讯员 彭继林 王 炜